热搜词: 

匡谬正俗平议,正的组词 词语

发布:小编

本文目录

正的组词 词语

正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讨正、正钞、正品、正当、正见、正角、正才、闲正、正纽

守正、正供、少正、民正、正锋、正诚、详正、大正、处正

正户、存正、远正、正楷、正介、正军、纠正、判正、正女

工正、持正、还正、宗正、正静、任正、正赋、正类、正好

令正、正黑、农正、正取、正餐、正备、正臣、正贡、水正

正名、正梁、官正、队正、复正、牧正、正灯、南正、正歌

一正、居正、正乐、印正、正方、正极、正果、正宾、改正

正风、正割、正躬、刊正、正败、正节、正储、秉正、拨正

财正、正分、正剧、齐正、坊正、正话、正夫、正长、丑正

除正、正库、正传、正出、正嬖、斥正、小正、正步、正案

正课、驳正、正奇、正历、考正、开正、肯正、正举、立正

正册、县正、务正、引正、保正、取正、正格、礼正、删正

切正、七正、正立、正籍、正觉、正谏、六正、正电、正官

正腊、正晦、典正、邪正、乙正、阿正、阁正、正灵、周正

历正、正币、讬正、折正、斧正、先正、庖正、正辰、饬正

车正、正面、正嫡、正解、节正、正教、点正、抚正、笃正

正旦、正实、正棺、贵正、正犯、正除、正计、正干、四正

正绝、极正、呈正、质正、正活、屯正、正利、正服、正令

正调、近正、扶正、议正、正匠、结正、正白、正冥、正梦

国正、诚正、正封、乡正、过正、正齐、正典、亥正、有正

正变、穷正、正公、权正、究正、学正、合正、正路、正兵

贞正、补正、正订、正入、册正、正领、仪正、丽正、方正

平正、条正、火正、正昬、正殿、仗正、乐正、托正、力正

正骨、木正、正冬、正色、正敕、冲正、诲正、正景、正婚

金正、干正、正寝、正场、正号、司正、门正、正兑、会正

八正、正刺、正告、执正、正事、讥正、正规、发正、刚正

马正、午正、正本、众正、正驳、正笔、协正、正经、正聘

正等、正礼、反正、正求、正后、俭正、正负、失正、正闰

正产、贤正、正牌、芟正、正定、祠正、正赤、正平、变正

正板、正觑、正讳、正客、炎正、正攧、正次、正国、正点

坚正、问正、正切、斤正、至正、归正、正妻、和正、诠正

化正、不正、正化、约正、甲正、肃正、人正、的正、劲正

该正、法正、更正、纯正、介正、正脊、中正、正额、参正

表正、正轨、军正、正容、正己、田正、市正、三正、匡正

正朝、订正、正青、正粮、正内、贰正、正初、举正、义正

饰正、正家、正读、北正、正错、正丁、正时、转正、正隶

求正、正爵、头正、正拜、无正、土正、弓正、正常、正辞

正妃、正曲、地正、正闺、允正、正对、正父、正街、洁正

正德、正考、正式、公正、良正、正科、正大、局正、正救

正道、正峭、正办、正正、村正、正巧、正集、正溜、正款

正法、正律、违正、决正、正料、正零、元正、严正、正宫

正理、正房、正论、正藏、正会、月正、正处、心正、明正

抗正、正鹄、返正、王正、从正、板正、贺正、五正、定正

括正、正祭、卜正、正榜

正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归正人、 名不正、 避正寝、 正夫人、

避正殿、 乐正姓、 保章正、 正字法、 正压力、

正丘首、 正比例、 正官格、 正词法、

正当中、 正常铅、 检正官、 正始体、

正所儿、 正音法、 大居正、 正长石、 正人控、

正相关、 正方体、 正反射、 正五九、

燕正言、 正法眼、 鸿胪正、 正反应、

正反馈、 东正教、 正格的、 不正经、

不正确、 正义感、 正蟒纹、 王正月、

正黄旗、 正当时、 正弦波、 正受穴 正笔字、

正名师、 正军户、 非正式、 丽正门、 县正堂、

正统论、 正规战、 五正行、 南正町、 纠正仪、

正误表、 正则化、 正能量、 没正经、

阿正传、 正被妻、 正当年、 彭正银、

不迁正、 正规军、 避正堂、 正宫调、

正体字、 正始音、 正头妻、 硬正气、 正条划、

正交系、 夏官正、 正衣冠、 正月节 八正道、

正电荷、 正义性、 劈正斧、 没正条、

正离子 颜正义、 正方形、

正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上梁不正、平头正脸、直言正论、验明正身、正儿巴经、正己守道

严气正性、字正腔圆、邪不压正、刚正不阿、回邪入正、正冠纳履

革命反正、邪不犯正、聪明正直、正声雅音、歪打正着、正言不讳

正色危言、正始之音、危言正色、光明正大、义正辞约、正经八板

守正不回、反邪归正、明公正道、正经八百、贤良方正、正大堂皇

恶直丑正、革邪反正、正色直言、来日正长、正心诚意、大中至正

拨乱返正、词正理直、必也正名、禁暴正乱、蒙以养正、正本清源

以正视听、邪不胜正、归正首丘、端人正士、正色直绳、词言义正

反正拨乱、邪不敌正、守正不阿、端本正源、心术不正、正颜厉色

舍正从邪、归正守丘、矫邪归正、量凿正枘、正直无私、邪不伐正

归正邱首、正身率下、正大堂煌、正经八本、辞严谊正、正明公道

正色敢言、正法直度、名正言顺、澄源正本、芒寒色正、明婚正配

正名定分、直言正色、正理平治、扶正祛邪、正襟危坐、正气凛然

公正无私、大公至正、正言厉色、扶正黜邪、匡乱反正、就正有道

正正经经、正冠李下、挢枉过正、邪不干正、挢抂过正、秉正无私

明公正义、不正之风、言归正传、正身明法、正身清心、方正不阿

刚正无私、党邪陷正、奇正相生、正本澄源、浩然正气、守正不桡

寿终正寝、一本正经、正正气气、正容亢色、公正廉明、辞严义正

弃邪从正、黜邪崇正、谲而不正、正法眼藏、不务正业、作古正经

纯正无邪、辞严意正、明婚正娶、堂皇正大、明堂正道、匡正纲纪

就地正法、弃邪归正、正直无邪、不当不正、名正理顺、辞严气正

正中己怀、明公正气、直言正谏、归正首邱、强词夺正、方正贤良

清源正本、改邪归正、堂堂正正、正正之旗、返邪归正、反正还淳

诚心正意、舍邪归正、方方正正、明正典刑、明媒正娶、枉己正人

公明正大、廉明公正、正言直谏、方正不苟、侃然正色、风华正茂

正中下怀、拨乱反正、义正词严、明媒正礼、去邪归正、词严义正

正色厉声、理正词直、正大光明、正正堂堂、正人君子、持正不阿

党邪丑正、清廉正直、奉公正己、公平正直、正言厉颜、义正辞严

匡谬正俗、返正拨乱、守正不挠、矫枉过正、公正廉洁、正视绳行

公正不阿、安宅正路

匡谬正俗平议,正的组词 词语图1

四字成语无什么为什么

1. 和俗有关的四字成语 遗俗绝尘:

遗世绝俗:

贞不绝俗:

相习成俗: 习:习惯于。相互因袭,而形成一种习俗

习俗移人: 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习非成俗: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

习以成俗: 俗:习惯。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成了习俗。

未能免俗: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违乡负俗: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违时绝俗:

违世绝俗:

违时绝俗: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违世乖俗: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违世绝俗: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违世异俗: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随俗沈浮:

随俗浮沈:

随俗浮沉: 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

俗不可医: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随俗雅化:

树俗立化: 树立风俗教化。

世扰俗乱: 社会骚乱,风气败坏。

世俗之见: 世人的庸俗见解。

适俗随时: 犹言顺应时俗。

时移俗易: 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伤化败俗: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

伤教败俗: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轻举绝俗:

离世绝俗:

惊世绝俗:

2. 俗能组什么四字词语

败井颓垣】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鲁迅 《题三义塔》诗:“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 唐 卢照邻 《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 谦 瓒 之间,羁旅 袁 曹 之窢迹促克讵久存勋担魔手,岂拙於用武,将遇非常敌乎?”《北史·杨敷传》:“未议致身,先图问鼎,假称 伊 霍 之事,将肆 莽 卓 之心,人神同疾,败不旋踵。”

【败化伤风】见“ 败俗伤化 ”。

【【败材伤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产 谓 子皮 曰:]‘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 谓 齐宣王 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后以“败材伤锦”喻用非其人,伤害国家。《后汉书·刘玄传》:“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陈,尚书显官皆出庸伍……臣非有憎疾以求进也,但为陛下惜此举厝。败材伤锦,所宜至虑。”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谓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茅盾 《子夜》九:“此等聚众骚扰的行径,分明是没有教育的人民一时间的冲动罢了!败事有馀,成事不足!”参见“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败於垂成】谓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 宋 无名氏 《释常谈·败于垂成》:“凡事欲成却不成,谓之败於垂成。”参见“ 功败垂成 ”。

【败柳残花】比喻风尘女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他是个女孩儿家,你索将性儿温存……休猜做败柳残花。”《群音类选·清腔类·李子花》:“可惜了月貌花容,颠倒做败柳残花。”

【败俗伤化】谓败坏社会道德风气。《汉书·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晋书·羊祜传》:“ 王夷甫 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亦作“ 败俗伤风 ”、“ 败化伤风 ”。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诈静以惑众,则败俗伤风。”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钻穴隙》:“笑你个 齐 人太妄,可正是败化伤风轻薄郎。”《西游记》第七一回:“奈何他玷污了皇后,败俗伤风,坏伦乱法,却是该他死罪。”

【败俗伤风】见“ 败俗伤化 ”。

【败国亡家】见“ 败国丧家 ”。

【败国丧家】使国破家亡。《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者也。” 陈衍 《元诗纪事·黄菜叶谣》:“盖三人皆 元 戚机臣,其残膏积侈,败国丧家,帝特恶焉。”亦作“ 败国亡家 ”。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自古以来,因为奸臣陷害忠良,以致败国亡家,这种例子也不少。”

【败绩失据】谓事业失败而无所凭依。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贤良续刻第三则》:“历数世,未尝有败绩失据之过。” 梁启超 《敬告国中之说实业者》:“及今几经败绩失据,犹复漠然无所动於中。”

【败鳞残甲】龙身上散落的鳞甲。比喻纷飞的雪花。《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宋朝杂记上》引《西清诗话》载 宋 张元 《咏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3. 求几个不俗的四字成语

关于团结的成语

爱人以德 助人为乐 煮粥焚须 忠信乐易 亲去骨肉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情深潭水 雪中送炭 解衣推食

奔走之友 不分彼此 布衣之交 同心协力 称兄道弟

赤心相待 打成一片 打得火热 道义之交 分甘共苦

甘苦与共 肝胆相照 高义薄云 管鲍之交 患难之交

金龟换酒 金兰之友 兰友瓜戚 民胞物与 莫逆之交

契若金兰 人扶人兴 仁民爱物 仁义道德 如兄如弟

深情厚谊 负荆请罪 胜友如云 式好之情 视同手足

视为知己 手足之情 同窗之情 同舟共济 推襟送抱

刎颈之交 四海之内皆兄弟

关于创新的成语

标新立异 革故鼎新 继往开来

独树一帜 改天换地 积极进取

洗心革面 自强不息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推陈出新 万象更新

吐故纳新

关于意志力成语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不拔之志 斗志昂扬 发扬踔厉 发扬蹈厉

富贵不能淫 钢筋铁骨 海枯石烂 弘毅宽厚

坚忍不拔 坚韧不拔 坚贞不屈

精卫填海 九死未悔 抗颜为师 励志竭精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木人石心 穷当益坚 誓死不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命有归 心坚石穿 心如铁石 咬钉嚼铁 意气风发 毅然决然 有死无二

真金不火来炼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指天誓日 志坚行苦 忠贞不渝 专心致志

坚韧

坚韧不屈

希望可以帮到您..

4. 什么“为什么“有””的四字成语

大醇小疵、大同小异,更多第一字是“大”第三字是“小”的成语

东拉西扯、东拼西凑,更多第一字是“东”第三字是“西”的成语

古往今来、古为今用,更多第一字是“古”第三字是“今”的成语

今是昔非、今非昔比,更多第一字是“今”第三字是“昔”的成语

来龙去脉、来来去去,更多第一字是“来”第三字是“去”的成语

冷言热语、冷嘲热讽,更多第一字是“冷”第三字是“热”的成语

里出外进、里应外合,更多第一字是“里”第三字是“外”的成语

南征北战、南辕北辙,更多第一字是“南”第三字是“北”的成语

内忧外患、内清外浊,更多第一字是“内”第三字是“外”的成语

前赴后继、前瞻后顾,更多第一字是“前”第三字是“后”的成语

深入浅出、深厉浅揭,更多第一字是“深”第三字是“浅”的成语

生离死别、生生死死,更多第一字是“生”第三字是“死”的成语

死去活来、死告活央,更多第一字是“死”第三字是“活”的成语

天经地义、天罗地网,更多第一字是“天”第三字是“地”的成语

同床异梦、同声异俗,更多第一字是“同”第三字是“异”的成语

异曲同工、异路同归,更多第一字是“异”第三字是“同”的成语

阴差阳错、阴疑阳战,更多第一字是“阴”第三字是“阳”的成语

有天无日、有声无气,更多第一字是“有”第三字是“无”的成语

左邻右里、左思右想,更多第一字是“左”第三字是“右”的成语

上谄下渎、上行下效,更多第一字是“上”第三字是“下”的成语

朝成暮毁、朝秦暮楚,更多第一字是“朝”第三字是“暮”的成语

喜新厌旧、喜新厌故,更多第一字是“喜”第三字是“厌”的成语

5. 俗语的俗的四字词

愤世嫉俗 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惊世骇俗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矫世励俗 矫世:纠正世风。励:鼓励。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

矫国革俗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伤化败俗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

违时绝俗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伤风败俗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遗世越俗 指超脱世俗。

遗风余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遗世拔俗 超脱世俗。同“遗世越俗”。

6. 有俗字的四字词语

伤风败俗、

雅俗共赏、

凡夫俗子、

惊世骇俗、

愤世嫉俗、

入乡随俗、

世俗之见、

末俗流弊、

世扰俗乱、

俗易风移、

一民同俗、

异政殊俗、

俗语常言、

民淳俗厚、

哗世动俗、

习以成俗、

逴俗绝物、

超凡脱俗、

降心顺俗、

清旷超俗、

风移俗改、

激贪厉俗、

俗之所排、

雅俗之分、

达士拔俗、

物殷俗阜、

流风遗俗、

诡雅异俗、

不同流俗、

凡桃俗李

7. 俗语的俗能组什么四字词

伤风败俗、

雅俗共赏、

惊世骇俗、

凡夫俗子、

愤世嫉俗、

入乡随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世俗之见、

士俗不可医、

异政殊俗、

清旷超俗、

风移俗改、

末俗流弊、

俗之所排、

逴俗绝物、

世扰俗乱、

降心顺俗、

一民同俗、

民淳俗厚、

凡桃俗李、

物殷俗阜、

避俗趋新、

流风遗俗、

阿时趋俗、

哗世动俗、

诡雅异俗、

不同流俗、

激贪厉俗、

安于故俗

俗手伶工、

违乡负俗、

达士拔俗、

超尘拔俗、

委曲从俗、

浑俗和光、

调风变俗、

负俗之讥、

约定俗成、

争天抗俗、

遗俗流风、

飞遁离俗、

染风习俗、

砭庸针俗、

习以成俗、

从俗就简、

化民成俗、

卑论侪俗、

诽誉在俗、

俗下文字、

随俗浮沉、

简傲绝俗、

从俗浮沉、

耦世接俗、

违时绝俗、

变俗易教、

绝尘拔俗、

白俗元轻、

弃俗出家

俗语常言、

愚夫俗子、

顺时随俗、

未能免俗、

迁风移俗、

矫世变俗、

庸耳俗目、

遗俗绝尘、

相沿成俗、

白丁俗客、

树俗立化、

遁世绝俗、

不落俗套、

贞不绝俗、

俗谚口碑、

救时厉俗、

民情土俗、

风俗习惯、

习俗移人、

安居乐俗、

省俗观风、

匡谬正俗、

一化齐俗、

乱俗伤风、

安于故俗,

溺于旧闻、

浇风薄俗、

通俗易懂、

高情迈俗、

不僧不俗

抗尘走俗、

世俗之言、

适俗随时、

遁世离俗、

俗不堪耐、

矫国革俗、

轻举绝俗、

拘俗守常、

扬清厉俗、

庸夫俗子、

移风易俗、

坐镇雅俗、

悯时病俗、

随俗雅化、

绝国殊俗、

出家弃俗、

阿世媚俗、

随俗沉浮、

俗易风移、

观风问俗、

改俗迁风

8. 第四个字是俗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俗的成语 :

降心顺俗、

矫世励俗、

习非成俗、

伤风败俗、

变风改俗、

贞高绝俗、

避世绝俗、

哗世动俗、

习以成俗、

一民同俗、

违世绝俗、

变古易俗、

贞不绝俗、

伤教败俗、

诡雅异俗、

超尘拔俗、

激贪厉俗、

相习成俗、

观风察俗、

不同流俗、

阿时趋俗、

离世绝俗、

调风变俗、

矫世厉俗、

避世离俗、

入境问俗、

移风平俗、

采风问俗、

飞遁离俗、

矫世变俗

匡谬正俗平议,正的组词 词语图2

颜师古字籀文言文翻译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隋文帝时,颜师古曾任安养县尉。唐朝建立后,颜师古担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子。累官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年六十五,諡号“戴”。

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及集。

基本介绍 本名 :颜师古 别称 :颜籀 字号 :字师古 所处时代 :隋唐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雍州万年 出生时间 :581年 去世时间 :645年 主要作品 :《汉书注》《急就章注》《匡谬正俗》等 主要成就 :注释《汉书》 官职 :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爵位 :琅邪县子 諡号 :戴 祖籍 :琅邪临沂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史学,藏书,语言学,个人作品,学术,诗文,书法,人物评价,亲属成员,史料记载,墓址纪念, 人物生平 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思鲁的儿子。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举荐,任安养(今湖北襄樊)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少,问他:“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颜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杨素惊其夸口。其后果然以政绩突出闻名。后因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未能调任新职,迫于生计,以授徒为生。 颜师古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颜师古从父至同州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拜颜师古为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掌机密,专典皇帝诏敕。由于他办事机敏,谙熟国家政事,又正逢军国事务繁多之时,诏令一概出自他手,所写册奏无人能及。 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即皇帝位,颜师古被擢为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复任中书侍郎。后坐事被免职。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多所厘正。书成,太宗诏诸儒重加详议,诸儒各守门户,同声非难师古,师古则依据晋、宋以来古今传本,对诘问一一答复,解答中援引证据简赅透彻,才情溢于言表,令诸儒无不折服。之后兼任通直郎、散骑常侍,向天下颁发他所考定的“五经”,“令学者习焉”。 贞观七年(633年),颜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并说明其本源。当时秘书监引入很多后进之士任校仇,担任秘书少监的颜师古却压制清贫寒士,而优先任用勋贵权势之人,就连富商大贾之流亦混迹其中,舆论称师古收受贿赂,于是被贬为郴州刺史。赴任前,太宗怜惜师古的才华,责备他“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今之所授,卿自取之”。希望他“宜深自戒励也”。于是仍留任秘书少监。颜师古不论为官还是赋闲,都能遵循家训坚持读书,研习学问,所以能胜任经史的考定和注释。 颜师古仗恃自己的才能,又早受朝廷驱使,屡受任用,到多次因罪获谴后,心里非常沮丧。从此闭门不与外界来往,杜绝宾客,纵情园林亭院,头戴葛布头巾,身穿粗布衣服。但他仍热爱搜求古迹和古玩。 贞观十一年(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写成《五礼》,进封子爵。后又奉太子李承干之命注《汉书》。《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成绩最大,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当时即有“杜征南(杜预)、颜秘书(颜师古)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之称誉。书成后,太子将其奏上朝廷,太宗下令将此书编入秘阁,并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以示褒奖。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下诏将祭泰山,主管部门与公卿博士集议其仪式,众说纷纭,颜师古上奏:“臣撰定《封禅仪注书》在贞观十一年(637年)春,于时诸儒参详,以为适中。”于是将此著交付公卿定其可否,多赞同其说,但祭泰山事终未成行。同年,进秘书监,旋即任弘文馆学士。 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六十五岁,谥曰“戴”。 主要成就 史学 汉书功臣 在颜师古之前,已有多人为《汉书》作注,对此清人王先谦有个总结。他说: 颜师古注释汉书 “颜监以前注本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这五本中有集注本,如晋灼就在服、应二氏之外,又增伏俨、刘德等十四家,而臣瓒又增刘宝一家,总共有二十家,其中不乏像应劭、服虔、韦昭这样的名家。但颜师古《汉书注》一出即受到时人的称道,显然因其有魅力。他自称注《汉书》的宗旨:“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仇,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释,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歧路”。颜师古明确反对借注《汉书》攻击《汉书》,进而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主张“一遵轨辙”,即依照《汉书》原文客观地注《汉书》,“翼赞旧书”也只是为了正确地解释《汉书》。从此出发,他注《汉书》,首先要订正《汉书》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脱漏,恢复《汉书》的原貌,其次要阐明由于时代的推移所出现的语音、词义的变化,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的不同等问题。 颜师古在《叙例》中提到《汉书》表中有“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的问题,他“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做到“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写无疑”。但是为了“一遵辙轨”,不便改动《表》的内容,于是就在与表有关的传中加以说明,如卷三三《韩王信传》提到其后裔韩说,“以校尉击匈奴,封龙頟侯。后坐酎金失侯,复以待诏为横海将军,击破东越,封按道侯”。师古注曰:“《史记年表》并《卫青传》载韩说初封龙頟侯,后为按道侯,皆与此传同。而《汉书·功臣侯表》乃云龙頟侯名,按道侯名说,列为二人,与此不同,疑表误。”对令人困惑的表,颜师古则予以说明,决不妄加己意。如卷十五上《王子侯表》序结尾有注:“侯所食邑,皆书其郡县于下。其有不书者,史失之也。或但言某人嗣及直书薨,不具年月,皆阙文也。”这显然是对此表的批评,这批评符合事实,有助于读者了解原文,与“攻击本文”有本质区别。至于那些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颜师古也多是指出错误,阐明理由,而不轻易改动。如卷四三《朱建传》“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下注曰:“《佞幸传》云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斯则二人皆名为孺,而姓各别。今此云闳籍孺,误剩籍字,后人所妄加耳。”颜师古这样做意在,子曰: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攻之异端,归其正议”,而按照颜之推“不妄下雌黄”原则不予改动,可以避免新的“以意刊改”,没有保持了《汉书》原貌,而且使得以后历代学者无法总结兴亡得失。 颜师古作《汉书注》,参酌二十家注释,对前人注释的甄别采取了不同做法。对于“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祗秽篇籍,盖无取焉”。而“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如卷五一《邹阳传》“有白头如新”,其下只有孟康注:“初相识至白头不相知。”而颜师古不置一辞。但不是所有注都能如此简单地全取、全舍,有的注“指趣略举,结约未伸”,颜师古则“衍而通之,使皆备悉”。如卷五七下《司马相如传》“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下引应劭注:“罔,无也。若,顺也。淑,善也。畴,谁也。”此注把难解的词都分别解释了,但对此句的意思仍不甚了了,于是颜师古注曰:“言行顺善者无不昌大,为逆失者谁能久存也。”这样此句的内在含义就很清楚了。还有的注则“诡文僻见,越理乱真”,这样的注本可不采,但是它们已经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正确地理解《汉书》原文,对这些错误的注释,必须“匡而矫之,以祛惑蔽”。如卷七《昭帝纪》“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下引文颖注:“贾谊作《保傅传》,在《礼大戴记》。言能通读之也。”晋灼注:“帝自谓通《保傅传》,未能有所明也。”臣瓒曰:“帝自谓虽通举此四书,皆未能有所明,此帝之谦也。”师古则曰:“晋、瓒之说皆非也。帝自言虽通《保傅传》,而《孝经》、《论语》、《尚书》犹未能明也。” 颜师古半身像 《汉书注》是一部《汉书》的新注,颜师古根据新注的需要利用旧注,但这还不够,因为“旧所阙漏,未尝解说”,颜师古作新注,“普更详释,无不洽通”,并且是“上考典谟,旁究《苍》、《雅》,非苟臆说,皆有援据”。这样,颜师古所作新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引据确凿,有很强的说服力。颜师古注中有关注音、解词、辨古今字的内容较多,有人称颜注是重训诂一类的史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汉书》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这是注释《汉书》必须做的。为了疏通《汉书》文句,颜师古不仅注音解词,而且还串讲语句,指出词句由何演化而来。如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下注曰:“天功,天下之功业也。《虞书·舜典》曰‘钦哉,惟时亮天功也’”。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颜师古根据《汉书》是史书的特点,非常重视时间、地点、史实的补充和注释。如卷三六《楚元王传》“大雨雹”,下注曰:“事在僖二十九年秋,及昭三年冬,四年正月。”又如卷二五上《郊祀志》“兵车之会三”,注曰:“谓庄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六年代郑围新城也。”颜师古反对考辨正文,但注中也存有异说,如卷五五《卫青传》“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下注曰:“言众寡不敌,以其坚战无有退心,故士卒丧尽也。一说,若建耻败而不自归,则亦被匈奴禽之而去。”这样兼容并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同解释,其目的仍是为了正确理解原文,决无“多引杂说”哗众取宠之意。另外,《叙例》有这样一条耐人寻味,“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如卷二二《礼乐志》记“高祖说而叹曰”,下注:“说读曰悦。”下段记文帝事,“天子说焉”,亦注:“说读曰悦。”这不仅表明颜师古深感难字、假借字是读懂《汉书》的主要障碍,同时也考虑到读者会因“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而影响正确理解原文。 编修《隋书》 颜师古还曾在魏徵荐举下参与《隋书》的修撰工作。 藏书 颜师古受诏于国家藏书处考证诸书文字,古书伪缪,多有他手写订正。贞观中(约638年左右),继魏徵、虞世南之后,任秘书监之职,全面管理国家藏书之事,积极向皇上建议,请购天下图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图书,藏于内库(皇室藏书处所),以宫人掌管。 语言学 《匡谬正俗》是颜师古另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分8卷,一百八十二条,前四卷五十五条,主要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一百二十七条,则博及诸书,以论诸书字义、字音与俗语相承之异为主。《匡谬正俗》是一部未完稿,结构亦不完备,但就其具体条目而言,则引征丰富,论述中肯,尤其是颜师古能指出某些解释的谬误是因音读的差别造成的,从而推出同音假借之说,更有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 探求 《匡谬正俗》主要探求造成解释谬误与读音的关系,而这关系往往有古今之别、雅俗之异。我国南北方语言本来就有很大差别,加之南北朝时南北长期隔绝,难以交流,造成不少读音、 字义的不同。对此,颜之推已有所察觉,在《颜氏家训》的《书证》、《音辞》两篇中有所论述,并表示出寻求异音相承关系的意向。颜师古从此得到启发,把字音与字义的解释自觉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很多难以理解的字义迎刃而解,这不仅使颜之推寻求异音间相承关系的意向付诸实践,而且创后世叶音之说,为注释又开新径。《论语》、《尚书》、《史记》作为《匡谬正俗》的条目并不辨正某些词语的解释,而是涉及书的思想、某一体例的运用及流传中的一些情况。如《史记》条追溯《太史公自叙》与《尚书序》的相承关系,以及后人对《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叙传》的曲解等等。这类以书名为题的条目虽为数不多,却反映出颜师古对具体辞汇的解释是建筑在对全书的统观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汉书注》也是如此。 《匡谬正俗》 颜师古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物、制度、习俗有了改变,与其相应的辞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或是损益、或是消亡、或是与原意相反,而这类辞汇变化的来龙去脉,是解释辞汇时必须说明的。如卷五解“郎署”:“《冯唐传》云,‘文帝辇过郎署,见冯唐而问之’。郎者,当时宿卫之官,非谓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犹言曹局,今之司农、太府诸署是也。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故刘孝标《辨命论》云:“冯都尉皓发于郎署今之学者不晓其意”。但呼令史、府史为郎署。自作解释云,郎吏行署文书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属文,咸作此意,失之远矣。”唐代学者不明郎署自汉至唐,内涵已有损益,以唐郎署解汉郎署当然不免失之远矣。 宗旨 此书的宗旨是纠正诸经、诸书部分音读、注释的错误,并对出错的原因加以探讨。如卷一“甲”条,颜师古认为甲有狎音,不是假借为字,而是因甲训为狎,后世把甲训为狎误认为假借,故使甲有狎音。这说明音读讹误的原因之一,是将释义词的读音与被释词读音相混(包括字义相同读音相混),同时也澄清了假借的概念,假借是指因甲乙二字同音,即可互为代替,这与因二字义同,即将二字读如一音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另外,由于读音造成解释错误或障碍,在典籍中也屡见不鲜。而出现这些不同的读音,或因古今音,或因方言,或因俗语,颜师古在书中以充分的论据,对不同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说明。 颜师古《匡谬正俗》纠正不少音读、注释的错误,内容非常丰富。从这里可以看到,文献典籍在流传中因口传、笔抄出现不少错误,而这些错误随着时间的延续,已被当做正确的东西流传。颜师古撰《匡谬正俗》正是为防止谬误继续蔓延,贻误后人。颜师古纠正典籍音读、注释的错误,不是简单地标其正误,而是征引大量资料,阐明其产生谬误的前因后果,这样不仅使其结论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宝贵资料。颜师古从诸多谬误原因中,总结出一条教训:“《传》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苟不明练,岂宜臆说,以误将来。”此可谓整理古代文献的千古不易箴言,值得遵循。 个人作品 学术 颜师古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永徽三年,其子颜扬庭将其遗作整理成《匡谬正俗》8篇奏于朝廷。保留至今者有《汉书注》及《匡谬正俗》。撰成《五经定本》,诏诸儒详议,师古随问辩答,人人叹服。 匡正涉及的典籍有《诗经》、《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汉赋、六朝史书。是未定遗稿,故体例内容较芜杂。主要著作有《五礼》、《急就章》、均佚。《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 《等慈寺塔记铭》 诗文 《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有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辑录其文19篇,《全唐诗》辑诗一首。 书法 颜师古工书,然书迹无传,有人认为颜师古所撰的《等慈寺塔记铭》亦为其所书。 人物评价 李世民:①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②体业淹和。器用详敏。学资流略,词兼典丽,职司图书,亟经岁序。朱紫既辨,著述有成。 李治:颜师古业综书林,誉高词苑,讨论经史,多所匡正。前件书发明故事,谅为博洽。 白居易:①吾闻武德暨开元中,有颜师古、陈叔达、苏颋称“大手笔”,掌书王命,故一朝言语,焕成文章。②国朝以来,有刘得(一作德)威、张文瓘、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 李德裕:昔太宗有臣曰师古,曰文本,高宗有臣曰峤,曰融;玄宗有臣曰说,曰瓌;代过有臣曰衮;至于宪祖则有臣祢庙曰忠公,并禀太白以传精神,纳非烟而敷藻思。才可以浅深魏丙,道可以升降伊皋。 刘昫:①师古家籍儒风,该博经义,至于详注史策,探测典礼,清明在躬,天有才格。然而三黜之负,竟在时讥,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②解经不穷,希颜之徒。登瀛入馆,不其盛乎! 亲属成员 颜师古家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先后仕于梁、北齐、北周,终于隋,于是家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之推学识渊博,尤善《周官》、《左传》,著有文集30卷、《颜氏家训》20篇,并行于世。 颜师古的父亲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武德初年他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事。 颜师古兄弟四人。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字敬之,颜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训诂,与两兄师古、颜相时同为弘文、崇贤两馆学士,校定经史;四弟颜育德,任太子通事舍人,于司经校定经史。 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墓址纪念 颜师古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山陵冢墓》载:“颜师古墓在咸宁县南二十里。”《咸家县志·陵墓志》引《太平寰宇记》说:“秘书监颜师古墓在县南二十里三兆村。”《陕西通志》亦有记载。

匡谬正俗平议,正的组词 词语图3

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成就

史学

汉书功臣

在颜师古之前,已有多人为《汉书》作注,对此清人王先谦有个总结。他说:

“颜监以前注本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这五本中有集注本,如晋灼就在服、应二氏之外,又增伏俨、刘德等十四家,而臣瓒又增刘宝一家,总共有二十家,其中不乏像应劭、服虔、韦昭这样的名家。但颜师古《汉书注》一出即受到时人的称道,显然因其有魅力。他自称注《汉书》的宗旨:“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雠,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释,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歧路”。颜师古明确反对借注《汉书》攻击《汉书》,进而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主张“一遵轨辙”,即依照《汉书》原文客观地注《汉书》,“翼赞旧书”也只是为了正确地解释《汉书》。从此出发,他注《汉书》,首先要订正《汉书》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脱漏,恢复《汉书》的原貌,其次要阐明由于时代的推移所出现的语音、词义的变化,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的不同等问题。

颜师古在《叙例》中提到《汉书》表中有“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的问题,他“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做到“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写无疑”。但是为了“一遵辙轨”,不便改动《表》的内容,于是就在与表有关的传中加以说明,如卷三三《韩王信传》提到其后裔韩说,“以校尉击匈奴,封龙頟侯。后坐酎金失侯,复以待诏为横海将军,击破东越,封按道侯”。师古注曰:“《史记年表》并《卫青传》载韩说初封龙頟侯,后为按道侯,皆与此传同。而《汉书·功臣侯表》乃云龙頟侯名,按道侯名说,列为二人,与此不同,疑表误。”对令人困惑的表,颜师古则予以说明,决不妄加己意。如卷十五上《王子侯表》序结尾有注:“侯所食邑,皆书其郡县于下。其有不书者,史失之也。或但言某人嗣及直书薨,不具年月,皆阙文也。”这显然是对此表的批评,这批评符合事实,有助于读者了解原文,与“攻击本文”有本质区别。至于那些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颜师古也多是指出错误,阐明理由,而不轻易改动。如卷四三《朱建传》“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下注曰:“《佞幸传》云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斯则二人皆名为孺,而姓各别。今此云闳籍孺,误剩籍字,后人所妄加耳。”颜师古这样做意在,子曰: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攻之异端,归其正议”,而按照颜之推“不妄下雌黄”原则不予改动,可以避免新的“以意刊改”,没有保持了《汉书》原貌,而且使得以后历代学者无法总结兴亡得失。

颜师古作《汉书注》,参酌二十家注释,对前人注释的甄别采取了不同做法。对于“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祗秽篇籍,盖无取焉”。而“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如卷五一《邹阳传》“有白头如新”,其下只有孟康注:“初相识至白头不相知。”而颜师古不置一辞。但不是所有注都能如此简单地全取、全舍,有的注“指趣略举,结约未伸”,颜师古则“衍而通之,使皆备悉”。如卷五七下《司马相如传》“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下引应劭注:“罔,无也。若,顺也。淑,善也。畴,谁也。”此注把难解的词都分别解释了,但对此句的意思仍不甚了了,于是颜师古注曰:“言行顺善者无不昌大,为逆失者谁能久存也。”这样此句的内在含义就很清楚了。还有的注则“诡文僻见,越理乱真”,这样的注本可不采,但是它们已经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正确地理解《汉书》原文,对这些错误的注释,必须“匡而矫之,以祛惑蔽”。如卷七《昭帝纪》“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下引文颖注:“贾谊作《保傅传》,在《礼大戴记》。言能通读之也。”晋灼注:“帝自谓通《保傅传》,未能有所明也。”臣瓒曰:“帝自谓虽通举此四书,皆未能有所明,此帝之谦也。”师古则曰:“晋、瓒之说皆非也。帝自言虽通《保傅传》,而《孝经》、《论语》、《尚书》犹未能明也。”

《汉书注》是一部《汉书》的新注,颜师古根据新注的需要利用旧注,但这还不够,因为“旧所阙漏,未尝解说”,颜师古作新注,“普更详释,无不洽通”,并且是“上考典谟,旁究《苍》、《雅》,非苟臆说,皆有援据”。这样,颜师古所作新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引据确凿,有很强的说服力。颜师古注中有关注音、解词、辨古今字的内容较多,有人称颜注是重训诂一类的史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汉书》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这是注释《汉书》必须做的。为了疏通《汉书》文句,颜师古不仅注音解词,而且还串讲语句,指出词句由何演化而来。如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下注曰:“天功,天下之功业也。《虞书·舜典》曰‘钦哉,惟时亮天功也’”。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颜师古根据《汉书》是史书的特点,非常重视时间、地点、史实的补充和注释。如卷三六《楚元王传》“大雨雹”,下注曰:“事在僖二十九年秋,及昭三年冬,四年正月。”又如卷二五上《郊祀志》“兵车之会三”,注曰:“谓庄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六年代郑围新城也。”颜师古反对考辨正文,但注中也存有异说,如卷五五《卫青传》“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下注曰:“言众寡不敌,以其坚战无有退心,故士卒丧尽也。一说,若建耻败而不自归,则亦被匈奴禽之而去。”这样兼容并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同解释,其目的仍是为了正确理解原文,决无“多引杂说”哗众取宠之意。另外,《叙例》有这样一条耐人寻味,“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如卷二二《礼乐志》记“高祖说而叹曰”,下注:“说读曰悦。”下段记文帝事,“天子说焉”,亦注:“说读曰悦。”这不仅表明颜师古深感难字、假借字是读懂《汉书》的主要障碍,同时也考虑到读者会因“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而影响正确理解原文。

编修《隋书》

颜师古还曾在魏征荐举下参与《隋书》的修撰工作。

藏书

颜师古受诏于国家藏书处考证诸书文字,古书伪缪,多有他手写订正。贞观中(约638年左右),继魏徵、虞世南之后,任秘书监之职,全面管理国家藏书之事,积极向皇上建议,请购天下图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图书,藏于内库(皇室藏书处所),以宫人掌管。

语言学

《匡谬正俗》是颜师古另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分8卷,一百八十二条,前四卷五十五条,主要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一百二十七条,则博及诸书,以论诸书字义、字音与俗语相承之异为主。《匡谬正俗》是一部未完稿,结构亦不完备,但就其具体条目而言,则引征丰富,论述中肯,尤其是颜师古能指出某些解释的谬误是因音读的差别造成的,从而推出同音假借之说,更有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

探求

《匡谬正俗》主要探求造成解释谬误与读音的关系,而这关系往往有古今之别、雅俗之异。我国南北方语言本来就有很大差别,加之南北朝时南北长期隔绝,难以交流,造成不少读音、字义的不同。对此,颜之推已有所察觉,在《颜氏家训》的《书证》、《音辞》两篇中有所论述,并表示出寻求异音相承关系的意向。颜师古从此得到启发,把字音与字义的解释自觉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很多难以理解的字义迎刃而解,这不仅使颜之推寻求异音间相承关系的意向付诸实践,而且创后世叶音之说,为注释又开新径。《论语》、《尚书》、《史记》作为《匡谬正俗》的条目并不辨正某些词语的解释,而是涉及书的思想、某一体例的运用及流传中的一些情况。如《史记》条追溯《太史公自叙》与《尚书序》的相承关系,以及后人对《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叙传》的曲解等等。这类以书名为题的条目虽为数不多,却反映出颜师古对具体词汇的解释是建筑在对全书的统观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汉书注》也是如此。

颜师古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物、制度、习俗有了改变,与其相应的词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或是损益、或是消亡、或是与原意相反,而这类词汇变化的来龙去脉,是解释词汇时必须说明的。如卷五解“郎署”:“《冯唐传》云,‘文帝辇过郎署,见冯唐而问之’。郎者,当时宿卫之官,非谓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犹言曹局,今之司农、太府诸署是也。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故刘孝标《辨命论》云:“冯都尉皓发於郎署今之学者不晓其意”。但呼令史、府史为郎署。自作解释云,郎吏行署文书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属文,咸作此意,失之远矣。”唐代学者不明郎署自汉至唐,内涵已有损益,以唐郎署解汉郎署当然不免失之远矣。

宗旨

此书的宗旨是纠正诸经、诸书部分音读、注释的错误,并对出错的原因加以探讨。如卷一“甲”条,颜师古认为甲有狎音,不是假借为字,而是因甲训为狎,后世把甲训为狎误认为假借,故使甲有狎音。这说明音读讹误的原因之一,是将释义词的读音与被释词读音相混(包括字义相同读音相混),同时也澄清了假借的概念,假借是指因甲乙二字同音,即可互为代替,这与因二字义同,即将二字读如一音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另外,由于读音造成解释错误或障碍,在典籍中也屡见不鲜。而出现这些不同的读音,或因古今音,或因方言,或因俗语,颜师古在书中以充分的论据,对不同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说明。

颜师古《匡谬正俗》纠正不少音读、注释的错误,内容非常丰富。从这里可以看到,文献典籍在流传中因口传、笔抄出现不少错误,而这些错误随着时间的延续,已被当做正确的东西流传。颜师古撰《匡谬正俗》正是为防止谬误继续蔓延,贻误后人。颜师古纠正典籍音读、注释的错误,不是简单地标其正误,而是征引大量资料,阐明其产生谬误的前因后果,这样不仅使其结论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宝贵资料。颜师古从诸多谬误原因中,总结出一条教训:“《传》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苟不明练,岂宜臆说,以误将来。”此可谓整理古代文献的千古不易箴言,值得遵循。

个人作品

学术

颜师古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永徽三年,其子颜扬庭将其遗作整理成《匡谬正俗》8篇奏于朝廷。保留至今者有《汉书注》及《匡谬正俗》。撰成《五经定本》,诏诸儒详议,师古随问辩答,人人叹服。 匡正涉及的典籍有《诗经》、《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汉赋、六朝史书。是未定遗稿,故体例内容较芜杂。主要著作有《五礼》、《急就章》、均佚。《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

诗文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辑录其文19篇,《全唐诗》辑诗一首。

书法

颜师古工书,然书迹无传,有人认为颜师古所撰的《等慈寺塔记铭》亦为其所书。

匡谬正俗平议,正的组词 词语图4

以上就是关于匡谬正俗平议,正的组词 词语的全部内容,以及匡谬正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好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