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发布:小编

本文目录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道教首创之地是鹤鸣山。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图1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1]轩辕黄帝为始祖[2]、太上老君为教祖。所以据道书记载来推理他的悟地应该在崆峒一带,虽然笼统但却务实不敢乱说。请采纳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图2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 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 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鹤鸣山风光(21张)鹤鸣山又称“鹄鸣山”,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景区内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张天师像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唐求、杜光庭、文与可、陆游、杨升奄等诸多名流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 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

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当今著名妙沁药酒。

鹤鸣山山高秀爽,鹤之形状全俱。红岩大山为鹤尾所展之屏,而下的冠子山,阴岩碍日,林气障天,为鹤之尾,稍下名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整个山为鹤之躯体,山上有洞穴若干,深不可测。大邑县志载:“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每逢一节,则气开一洞,余皆闭塞”。《广舆记》云:“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就是指的这些洞穴。大坪山的最高处,俗名老观顶,下分头坪、二坪、三坪,面积广阔,山麓有一狭长小平坝,为鹤之颈。平坝前石峰突出,为鹤之顶。太清宫居顶之上,奉老子,即昔日之上清宫,亦名鹤鸣观。两侧悬岩绝壁,东西两涧流经岩下,其形如城,古名天城。太清宫沿阶而下为文昌宫,再下为三官庙,是鹤之嘴。三官庙前的东西涧合流处,有赤石丈余卷起江心,谓之“鹤含丹书”。天柱峰之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左右二峰,恰似鹤之双肩。由二峰左右展开,逶迤各十余里,石骨嶙增,筋肋轩翕,成为鹤之双翼。每当雨霁晴开,仰望鹤鸣山,真如白鹤一支,舒颈俯领涧泉,两翼张开坠地,一尾高矗摩天,葱葱佳气扑人,眉宇询为之开,灵山多秀气,名不虚传。

明嘉靖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记》:“鹤鸣山因起伏轩翔,状如仙鹤,故名”。《大邑县志》载张申五等文章:“邑北有山曰鹤鸣,有身、有颈、有头、有翼、有咀,口衔丹书,形如飞鹤,故名”。

鹤鸣山人文景观(14张)2006年8月25日,在第二届“中国道教文化节”鹤鸣山会场上,成都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表示,恩威集团和大邑县政府共同在鹤鸣山开发 “道源圣城”。规划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根本之“道”进行梳理,将上下五千年之学统、道统加以形象化、立体化、标准化的展示,以道法自然、关爱生命、崇尚和谐的思想,使鹤鸣山成为全球道教信众的朝圣地。 鹤鸣山法会鹤鸣山最早的建筑上清宫,即天师祖庭,为汉安征士张陵所建。后经扩建增饰,到民国时期,已拥有上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等上百间殿宇,文化大革命中则被严重破坏。经过各方努力,鹤鸣山道观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批准为道教开放点。鹤鸣山道观现占地65亩,并由当地政府拨款和海内外信众捐助修复了紫阳、斗姥二殿,新建了迎仙阁、延祥观、三圣宫、天师殿等。

迎仙阁

迎仙阁两边联题“人桥同此心四面顾瞻一山鹤,草木并深意八方遮护双涧鳞”。迎仙阁为三重阁楼,三楼供奉太上老君,二楼供奉灵主,一楼供奉青龙、白虎。

明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在劝说献王朱椿入道未成之后,因慕张道陵的仙绩,前来鹤鸣山天谷洞炼丹修行。明代的皇帝素有崇尚道家的传统,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一位。永乐五年,朱棣听闻张三丰在蜀地的鹤鸣山修道,随即遣派礼部尚书胡滢前来鹤鸣山迎请。张三丰避而不见。无奈之下胡滢只好苦苦守候,直至后来埋骨鹤鸣山中。朱棣并未灰心。数年后的一个初春,朱棣亲手书写了一道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继续前往蜀中迎请张三丰。然而,吴伯理也未见其踪影,只好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一座迎仙阁,以期能在某一天相遇。后来,一直隐遁不见的张三丰在南岩的石壁上留下了“三丰隐者谁能寻,九室云崖深更深”的诗句。

延祥观

延祥观两边古木参天,碑刻林立,有道教祖庭碑,鹤鸣仙踪碑、三国志张鲁传碑、华阳国志汉中志碑、汉张陵画像碑、八仙画像碑、观音画像碑等。一些海内外信众与道教学者也在此立碑,有1998年日本海外学术研究团登访大邑鹤鸣山之碑,香港罗智光所立飞舞恋想鹤鸣碑等。

斗姥殿

斗姥殿供奉地姥、王姥,左边供奉日、月二光。

三圣宫

三圣宫系香港飞雁洞佛道社观主刘松飞捐资修建,高十八米,上下二层,飞檐斗拱,立柱回廊,琉璃艳彩,显得十分富丽堂皇。殿内供奉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纯阳帝君吕洞宾、太极祖师张三丰,两边联为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所题:“鹤鸣九霄道兴神州方士齐稽首,龙腾三界灵显大地苍生发善心”。殿外有张三丰手植古柏一棵,树围三米多长,有近千年的树龄。

天师殿

为当地人士李耀亨捐资修建。天师殿正中扁题“道正则兴”,两边联为“威威彩色像庄严宛若传经日,郁郁鹤鸣山仙境犹然兴道时”,殿内正中挂“万法宗坛”幡,两边为“正一元始大天尊张天师”幡。天师跏趺坐,身穿绘有阴阳图的法服,头披红色道巾,左手持阳平治都公印,右手结诀。王长、马武手持剑、符,护立两旁。

上清宫

上清宫又名老君殿,位于天柱峰顶,前后两殿,内供老君塑像,后殿为经楼,门上匾额写有“鹤鸣化 ” 。北宋文学家、画家、摄大邑令文同曾游上清宫,有《题鹤鸣化上清宫》、《大邑县鹤鸣观所谓张天师鹤鸣化也,其东北绝顶有上清宫》的题咏。

文昌宫

鹤鸣山的主宫,宫前有东西沙门,入内为二殿,供文昌帝君神像。宫侧有一花园和放鹤亭。此宫俯临双涧,东沙门外有迎仙桥,西沙门外是送仙桥。一进宫门,碑石林立,题记、楹联甚多。

篆字沱

现名篆字堰。在鹤鸣山下撑腰岩,宋陈搏题留篆字刻于石上曰 “ 龟鹤齐寿 ” 四字,今堕入水中。陈搏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周世宗赐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笺先生,隐华山,善睡。

鹤鸣双涧透龙泉

在天柱峰下,一云东西双涧,有大穴相通。东涧水涨,西涧可见浊水;西涧水涨,东涧可见浊水,号曰龙池。又云:龙泉地区的龙泉寺殿后,有一对井品列,一井通东涧,一井通西涧,如一涧水涨,相通之井水即现浑浊,故有鹤鸣双涧透龙泉之说。是大邑八大景之一。

天谷洞

天谷洞天谷洞在大坪山老鹳顶西侧冷家岩上,从洞口至狭口的主洞全长约200米,洞区高矮宽窄不等,高处有数丈至十数丈,宽处有几尺至几丈,矮窄处人需匍匐前行。主洞两旁有三清、三官、平仙、峻仙几个小洞,均与主洞相通。三清洞内有一石屏,高约两丈,宽约3尺,表面聚有微型乳花,黄白间色,以石击之,发出不同声响,人们呼为八音屏。狭口原可进去,内有一暗河,可闻涛涛流水之声,河上搭有一棕干桥。70年代中,当地开发暗河水灌地,炮打下的乱石将狭口堵塞。主洞中有狭长的暗谷,长约20米,左右岩壁和顶端有石浆凝成的石花,有一倒挂石钟,高约50米底宽10米,钟旁有石浆凝成的神像数尊,依次而立,惜头部被人打掉,还有残存的石浆凝成的石塔、石兽等。洞外原有庙宇一幢,一楼一底,高过洞口,供6尊神像。东汉张道陵、五代杜光庭、明初张三丰住鹤鸣山时在此洞中修炼。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图3

道教创始之地是哪里

道教创始地在那里? 张道陵在四川青城山创道教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 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 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鹤鸣山风光(21张)鹤鸣山又称“鹄鸣山”,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景区内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张天师像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唐求、杜光庭、文与可、陆游、杨升奄等诸多名流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 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

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当今著名妙沁药酒。

鹤鸣山山高秀爽,鹤之形状全俱。红岩大山为鹤尾所展之屏,而下的冠子山,阴岩碍日,林气障天,为鹤之尾,稍下名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整个山为鹤之躯体,山上有洞穴若干,深不可测。大邑县志载:“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每逢一节,则气开一洞,余皆闭塞”。《广舆记》云:“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就是指的这些洞穴。大坪山的最高处,俗名老观顶,下分头坪、二坪、三坪,面积广阔,山麓有一狭长小平坝,为鹤之颈。平坝前石峰突出,为鹤之顶。太清宫居顶之上,奉老子,即昔日之上清宫,亦名鹤鸣观。两侧悬岩绝壁,东西两涧流经岩下,其形如城,古名天城。太清宫沿阶而下为文昌宫,再下为三官庙,是鹤之嘴。三官庙前的东西涧合流处,有赤石丈余卷起江心,谓之“鹤含丹书”。天柱峰之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左右二峰,恰似鹤之双肩。由二峰左右展开,逶迤各十余里,石骨嶙增,筋肋轩翕,成为鹤之双翼。每当雨霁晴开,仰望鹤鸣山,真如白鹤一支,舒颈俯领涧泉,两翼张开坠地,一尾高矗摩天,葱葱佳气扑人,眉宇询为之开,灵山多秀气,名不虚传。

明嘉靖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记》:“鹤鸣山因起伏轩翔,状如仙鹤,故名”。《大邑县志》载张申五等文章:“邑北有山曰鹤鸣,有身、有颈、有头、有翼、有咀,口衔丹书,形如飞鹤,故名”。

鹤鸣山人文景观(14张)2006年8月25日,在第二届“中国道教文化节”鹤鸣山会场上,成都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表......>>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张陵创教的鹤鸣山究竟是在剑阁县还是大邑县呢?有人主张是在剑阁。《宗教学研究》杂志曾刊载其文,但加了编者按。有学者也曾到剑阁的鹤鸣山作过实地考察,那里确系早期道教活动的范围,留有一些较早的道教遗迹,1962年在剑阁鹤鸣山垦荒造林时出土了宋代道教祭祀用品铜壶、铜瓶、铜醮斗等,剑阁鹤鸣山重阳亭右侧石崖上还有非常珍贵的唐代道教造像。但如果说它是张陵创教的鹤鸣山,则“文献不足徵”。据1986年12月出版的由文化部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载:“鹤鸣山又称鹄鸣山,在四川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这里是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这个“鹤鸣山”也应当是在四川的大邑县。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所以你这个问题,末学认为曲仁里或者函谷关都算是。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取149 :你好。

道教首创之地就是张道陵张天师在鹤鸣山创立道教的时候,所以道教首创之地就是鹤鸣山,

道教的创始人、创始时间、地点、道教宣扬什么? 中国的道教创始人是:张陵。道号张道陵。又叫张天师。 时间:东汉末年,地点: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道教宣扬的思想核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道教首创之地是大邑鹤鸣山,祖天师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地方,道教发源地,亦为二十四治“上三治”之“鹤鸣神山太上治”。

《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说“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

道教首创之地 我们要尊重历史,基本创立道教的是张【道】陵,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个首创之地就是在四川。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图4

以上就是关于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的全部内容,以及道教首创之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好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