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原文及翻译,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翻译

发布:小编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翻译

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原文及翻译,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翻译图1

1、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翻译如下: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

2、《赵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本篇主要讲述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数百年的兴亡史。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原文及翻译

《刘向新序》> 节士第七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赵朔,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贼乃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罚?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请君将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公孙杵臼谓程婴曰:“胡不死。”婴曰:“朔之妻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无何而朔妻免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朔妻置儿■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乎,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

刘向新序》> 节士第七

公孙杵臼、程婴两人,是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晋国的赵穿(人名)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当时是晋国地位尊贵的大夫,逃亡的时候不出国境,回到朝廷不讨伐谋杀国君的凶手,所以《春秋》谴责他,认为赵盾谋杀了国君。屠岸贾(人名),被灵公宠爱,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担任司寇,打算讨伐杀死晋灵公的凶手,赵盾当时已经死了,就打算诛杀赵盾的儿子赵朔,对各位将领说:“赵盾(在国君被杀的时候)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罪魁祸首,他谋杀了君主,他的子孙仍然在朝做官,拿什么惩罚他们?我请求大家诛杀了他们。”韩厥(人名)说:“晋灵公遭遇谋杀,赵盾当时在外,先王认为他没有罪,所以没有处死他。如今您将要盲目诛杀大臣,盲目诛杀大臣,(你)就是乱臣,这么大的事情国君不知道,你这是眼中没有国君。”屠岸贾不听,韩厥告知赵朔让他赶紧逃走,赵朔不肯逃走。说:“您一定保全我的后人不让我绝嗣,我就算死了也不含恨。”韩厥答应了,托并不做事。屠岸贾不请示国君而擅自和各将领在下宫攻打赵氏,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他们的宗族全被处死。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了孕,跑到晋成公宫里藏起来。公孙杵臼对程婴说:“你怎么不随主人去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怀了遗腹子,如果幸好是个男孩,我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死不迟。”没过多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之后,在宫中搜索,赵朔的妻子把儿子藏在■中,祈祷说:“如果赵氏将要灭绝,你就哭;如果不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索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出声。

赵世家节选文言文翻译

1. 求翻译 文言文 这两句话出自曾巩《瀛州兴造记》,以下是译文,后附《瀛州兴造记》全文及其详细注释和译文,均为原创,供你参考。

【原句】1、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2、公开示便宜 使有攸处 遂行仓库 经营盖障。

【译文】1、(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旧貌(原先的样子)。2、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注释】详见后附部分的详细注释。附录:瀛州兴造记曾巩【原文】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

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

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

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注释】1、《瀛州兴造记》:曾巩,生于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英宗时为实录检讨官。神宗二年(1069)出为越州通判,转知齐州、沧州等地。

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为史馆修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其古文理论主张先道而后之,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但讲究法度。

曾巩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风格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明。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

《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

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点”。曾巩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与其文似。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曾巩所作《瀛州兴造记》记述了古瀛州熙宁六年七月大地震后的修建情况,其文叙而严谨,朴实无华,是研究河间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巩曾巩任沧州知州。此前曾巩先后在齐、襄、洪、福等许多地方任知州,颇有政声。

曾巩在来沧州任职之前就对河北,特别是沧州一带的百姓给予了殷切的关注。那是在熙宁元年(1068)的时候,河北数十州连续发生地震,楼宇、民居大多倒塌,死伤的人很多。

受灾最严重的是瀛州(今河间)一带。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发生了水灾。

当时还在京都的曾巩作《救灾议》,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规大力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的建议。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职,曾巩通过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灾的情况,写了《瀛州兴造记》,记述了瀛州知州李肃之在大地震时的救灾表现。

当时,瀛州发生地震,谣言四起,民众惊恐欲逃。知州李肃之派人到各处安抚劝解,制止了传言。

他命令军队加强警备,维持治安。结果,全城“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粮食物资暴露在外面。李肃之亲自指挥查看,使粮食物资得到妥善处理。

曾巩的文中说,李肃之“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由于曾巩的推介,李肃之受到了朝廷嘉奖。

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封、广东。

2. 跪求文言文射稽讴歌的翻译

讴歌 古时劳动人民常常在劳动中歌唱,作为劳动的节奏,后来其中有些发展成为民间曲艺。

荀况的《成相篇》,就是采用一种称为“成相”的民间曲调来作歌辞的。这种民间曲艺,一般只用一种打击乐器击节。

因为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当时民间已有出名的歌唱家,有的甚至得到国君的赏识和喜爱。

例如赵烈侯“好音”,曾经要赏给郑的歌手枪、石两人各一万亩田,因相国公仲连反对而作罢(《史记·赵世家》)。而且民间艺人已辗转传授曲艺。

例如宋王偃为了同齐国对抗,建筑讲习武艺的武宫,“讴癸倡(唱),行者止观,筑者不倦”。宋王因此奖赏他,讴癸说:“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宋王又把射稽召来当众讴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当时民间艺人选择艺徒,已有一套经验,先要加以考试,必须大声疾呼声音洪亮,低声慢唱声音清脆宛转的,才合格。

3. 文言文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

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

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

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4. 文言文《非相》翻译

原文】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看相,古代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原文】 古者有姑布子卿〔1〕,今之世,梁有唐举〔2〕,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3〕。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注解】 〔1〕姑布子卿:春秋郑国人,曾为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

〔2〕唐举:战国时相士,曾为李兑和蔡泽看过相。 〔3〕论心:研究人的思想。

论,考察。术:方法、道路,指所行所学而言。

【译文】 古代有一个姑布子卿,现在梁国有一个唐举,能根据人的容貌、气色而预知人的吉凶祸福,社会上一般人都称赞他们的相术。但古代的人是不做这样的事的,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所以相人的形貌不如观察人的立心,观察他的立心不如研究他的所行所学。相貌不能决定人的内心,而内心又受到所行所学的影响。

所学所行正,心也顺着它,那么形貌虽然丑恶心术也会善,不妨碍成为君子。所学所行不正,那么形貌虽好心术也会恶,终究还是小人。

做君子就会吉祥,做小人则不吉祥。所以外形的高或低、魁梧或瘦小、丑陋或漂亮,不能决定吉凶。

古代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原文】 盖〔1〕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2〕长,子弓〔3〕短。

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4〕,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5〕广三寸,鼻目耳具〔6〕,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7〕,期思之鄙人也〔8〕,突秃长左〔9〕,轩较之下〔10〕,而以楚霸。

叶公子高〔11〕,微小短瘠〔12〕,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13〕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14〕,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

故事不揣长〔15〕,不楔〔16〕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注解】 〔1〕盖:发语词。

〔2〕仲尼:孔子的字。 〔3〕子弓:一说为孔子的学生仲弓;一说为馯臂子弓,传《易》者,荀子之师。

〔4〕卫灵公:春秋时卫国的国君,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公孙吕:人名,事迹不详。

〔5〕焉:通"颜"。这里指额。

〔6〕具:完备,齐全。这里指鼻耳目都有,但相去甚远,所以为异。

〔7〕孙叔敖:春秋时楚庄王的宰相。 〔8〕期思:地名,楚国之邑。

鄙人:郊野之人。 〔9〕突秃:头秃发少。

长左:左手长。 〔10〕轩较之下:指个子矮小。

轩,古代车前的直木。较,古代车前的横木。

〔11〕叶公子高:楚大夫沈诸梁。 〔12〕微小短瘠:形容个子矮小瘦弱。

〔13〕白公之乱: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名胜,楚平王的孙子。

〔14〕令尹:官名。子西:平王长庶子,公子申。

司马:官名。子期:平王子,公子结。

〔15〕事:通"士"。揣:测度。

〔16〕楔(xié):比较,估量。 【译文】 帝尧身材高大,帝舜身材矮小,周文王身材高大,周公身材矮小,孔子身材高大,子弓身材矮小。

从前,卫灵公有个大臣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得很狭长,有三尺,额头宽三寸,鼻眼耳朵虽然都有,却相去甚远,但他的名声却震动了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粗人,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

楚国大夫叶公子高,长得又瘦又小,走起路来好像连衣服也撑不起来,然而白公之乱,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于其中,叶公子高却引兵入楚,诛杀了白公,安定了楚国,行事如翻过手掌一样轻松自如,他的仁爱和功名,远扬于后世。所以,对于士,不要只去看他的高矮、壮弱、轻重,而要看他的志气如何。

高矮大小、外形体貌的美丑,难道值得一谈吗? 【原文】 且徐偃王〔1〕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2〕;周公之状,身如断菑〔3〕;皋陶〔4〕之状,色如削瓜;闳夭〔5〕之状,面无见肤;傅说〔6〕之状,身如植鳍〔7〕;伊尹〔8〕之状,面无须麋〔9〕。禹跳,汤偏。

尧、舜参牟子〔10〕。从者〔11〕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注解】 〔1〕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

传说其目只能仰视,可以看到自己的额头,但却不能俯视。 〔2〕倛(qī):古代打鬼驱疫时戴的面具。

这里指孔子的长相很凶。 〔3〕菑(zī):立着的枯树。

〔4〕皋陶(yáo):上古人名,相传是舜的司法官。 〔5〕闳(hónɡ)夭:周文王的大臣,曾设计使纣释放了囚于羑里的文王,后来辅佐武王灭纣。

〔6〕傅说(yuè):人名,曾是为人筑墙的工匠,后为殷王武丁的大臣。 〔7〕身如植鳍(qí):身上好像长了鱼鳍一样。

这里指驼背。 〔8〕伊尹:商汤王的大臣。

〔9〕须麋(mí):同"须眉",即胡子眉毛。 〔10〕参:相参。

这里指有两个瞳仁。牟:通"眸"。

这里指瞳仁。 〔11〕从者:指荀况的学生。

一说指"学者"。 【译文】 况且,徐偃王的眼睛只能朝上看不能朝下看;孔子脸长得如傩神。

5. 求

赵氏孤儿 史记 原文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

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

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

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

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

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

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你还可以到我百度空间看译文的。

以上就是关于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原文及翻译,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翻译的全部内容,以及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