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

发布:小编

本文目录

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

夏季酷热高温,我们现代人好像离开了空调和电扇就没办法活了。那么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

古人如何避暑 古代人避暑神器一:凉屋

承德的避暑山庄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的场所,当然,避暑山庄这种纳凉之地并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给大家介绍“凉屋”。宫廷建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在中央会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以实现消暑的目的。

古代避暑神器二:瓷枕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大国”,景德镇被人们誉为瓷都,生产各种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摆件等外,还可制成瓷枕,这种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来也自然舒适。

古代避暑神器三:蚊帐和鲜花

夏季除了闷热,蚊虫同样也是一大难题,当今人们有100种杀死蚊虫的办法,但古代可没有那么多杀蚊方法。当然,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一般古人都会躲在蚊帐里睡觉,但久而久之便有了新的花样,人们会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飘四溢,对于失眠的朋友而言,可有一定的催眠功效。

古人的避暑方式有哪些

1.古代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用的是折扇,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2.对衣服进行改进,是古代普通平民最有可能利用的避暑手段了。葛布其实在历史上充当了很久消暑纳凉的好角色。早在周代时期,夏天的衣料就已经可以分为细葛布和粗葛布的分别了。

曾经传说越王勾践为了表达对吴王夫差的归降之意,就发动大量人力上山采葛,然后织成十万匹极其精细的葛布献给吴王夫差。但是,因为葛的生长周期较慢,具有快速生长能力的麻成为更普遍的夏装衣料。

3.“喝冷饮”也是古代百姓们的避暑选择,就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词。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除了“浮瓜沉李”的方法,古人也有不少的夏日饮品来解暑。唐代的“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传说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就是凉茶的前身了。

夏季避暑吃什么

1.多喝汤。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简单易学的“防暑汤”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2.多饮茶。研究人员对炎热天喝温茶水和喝饮料的两组人员的测定表明,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者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者,周身不畅,渴感未消。高温作业者,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3.多吃粥。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4.多吃青菜。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5.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是高温和野外作业人员经常选用的果品和饮料。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1

古代的消暑方法有哪些

古人的消暑方式有摇扇子纳凉,青铜冰鉴,木质冰箱,唐代空调房,行宫避暑。

1、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2

2、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3

3、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4

4、唐代空调房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5

5、行宫避暑

清代,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以防蚊蝇。

这个竹帘既细又密,是竹编工艺品。后妃出去散步,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

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6

古人夏天怎么避暑的古诗

古人夏天喝凉茶,蓄冰,睡瓷枕。

一种消暑药茶 唐宋时期,人们在大街小巷的茶馆里喝凉茶,大家围坐在一起,无话不谈。药茶是用茶饼、橘皮、消暑药熬制而成。

夏季冰

在古代,没有冰箱的时候,人们每年冬天都用冰库储存冰雪。第二年夏天,他们把冰雪从冰室里拿出来,放在客厅里,客厅成了“冰柜”。冰雪不断融化,散发出寒意,其制冷效果不亚于今天的空调。

睡眠瓷枕

古代人夏天喜欢睡在瓷枕上。瓷枕上釉,适合夏季使用。人们还会在床边悬挂茉莉花、珍珠兰等芳香的花朵,夜晚会让人神清气爽。

康熙皇帝在承德的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婚宫”或“热河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山庄东路6号。承德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宫殿区和园林区(湖区、平原区、山区)两部分。承德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入自然、顺应自然、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理念。

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依靠自然地形,因山而顺。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杰作,结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边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承德避暑山庄被评为国家AAAAA风景名胜区。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7

古代人在夏天是怎样避暑的呢

古代人在夏天避暑的方法有摇扇子纳凉和避暑凉屋。

1、摇扇子纳凉

以前的老百姓主要是靠扇子来降温,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恢意。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8

2、避暑凉屋

设计精巧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图9

避暑需要注意的事项

1、尽可能多饮水。夏天炎热高温,身体水分丢失速度快,数量多,尽可能的多饮水来补充体内水份丢失,避免中暑。一般情况下,人均饮水量需要达到每天1500ml-1700ml,在炎热的天气下,建议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甚至更多。

2、饮食中主食以粗加工的粮谷类食物为主,配以蔬菜和水果。充足的粗杂粮不仅可以补充普通主食提供的基本能量,而且还可以补充丰富的微量元素,蔬菜水果中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也可以补充因天气炎热而出现的体内微量元素丢失的情况。同时,蔬果中的水分含量要比肉类丰富,因此消化吸收也更容易。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怎么避暑纳凉,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的全部内容,以及古人怎么避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