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欲界九品思惑是什么,九品思惑指的是什么

发布:小编

欲界九品思惑是什么

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计为八十一品惑。

三界总有九地,即欲界、四禅、四无色。

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思)惑(贪、嗔、慢、无明),四禅、四无色已除嗔,尚余三惑。

于各地中,总此等修惑,分上上乃至下下九品,合之为八十一品修惑。

俱舍论卷二十三

九品思惑指的是什么

--------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 FROM:【佛学大辞典】 个人理解: 九品:应该是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断九品 的意思 应该 是 都 断 干净了 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在几层天上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法中修行次第的四个阶段(果位),合起来称为“四果罗汉”。也就是说,要修到“阿罗汉”这个层次,要先后经过这四个阶段。

1、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2、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

3、阿那含,佛教术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

4、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欲界九品思惑是什么,九品思惑指的是什么图1

扩展资料:

南传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南传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南传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阿罗汉是佛陀十大称号之一。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传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北传)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在神话传说中修仙

1、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在佛教术语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在萨满教术语中则指宇宙上、中、下三界。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2、六道是指,天人、凡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

欲界九品思惑是什么,九品思惑指的是什么图2

扩展资料:

六道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佛教借用之后,根据果报所具福报大小划分的。

人道和天神为善道,行善可成天人,其中众生造作善业多于恶业,乐多苦少。

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天人道”指的福报,和道教的“天道”是不一样的,道教的“天道”指的是规律和真理,运行法则。

人死后可能成为饿鬼,也可能转入“天人道”享受天神的“福报”,人死后成不了规律。

阿修罗魔享有天人福报,但其心受种种染污,造种种不善业。并因此福报衰减,堕入人、畜牲、饿鬼道中;而造作地狱业因的则会堕入地狱道中。

畜牲、饿鬼、地狱称作三恶道,其中众生造作恶业多于善业,苦多乐少。其中地狱众生唯苦无乐。

以上就是关于欲界九品思惑是什么,九品思惑指的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欲界九品思惑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