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小编

本文目录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战争史上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出自周朝的春秋时期,周朝自周公旦辅政,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涵盖了周朝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都是周礼,就连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彬彬有礼的战争。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后世朝代相差很大,当时的战争是两方先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各自带着军队列好阵,摆好架势,双方都准备好再一声令下,开始打仗,打仗都是点到为止的,一方战败后,另一方一般情况下不追,即使追,也是追规定的路程,然后战争结束。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

春秋

现在看起来很好笑,当时的战争就类似于牛仔约架,或者君子动手,一切都是彬彬有礼的,既然是打仗,就需要双方互派使者进行沟通:在哪里打?什么时候打?你们敢不敢来?使者在当时是负责协调双方打仗的沟通员,战争的双方根本就不会产生杀使者的行为,一方面是周礼限制,另一方面是杀了使者双方就没法沟通了,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同时,在春秋时期发生了一场因为斩杀使者而引起的战争,让这一规定成为一件俗定的规定,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596年的事,楚国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半路上被宋国所杀,于是楚国大怒发兵攻打宋国,楚军围城围了整整9个月,仍然没有攻下宋国,宋国于是派出使者华元出使楚军大营,双方约定,宋国投降并派使者华元到楚国为人质,以此为条件,要求楚国后退三十里,以给宋国尊严,楚国答应宋国要求,双方达到和解。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2

战争

这事发生后,被后世称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交战规则,原因就是使者可以化解一场战争,同时又能便于战争双方的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利益。

春秋时期的周礼贯穿了整个周朝,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礼仪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同时随着礼仪制度的崩塌,战争也越来越残酷,从最早的君子约架到后来的无所不用其极,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作为战争的不成文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成为一句空话,斩杀使者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不斩杀使者的情况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任何时代的战争都是有目的,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战争,战争可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好处和目的谁会发动一场无缘无故的战争呢?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3

使者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派了一个使者叫郦食其出使齐国,当时的齐国算是相当独立的诸侯国,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齐国归降刘邦,没有用一兵一卒郦食其就成功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就是使者的作用,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后来韩信嫉妒郦食其的功劳,在蒯通的建议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让齐国措手不及,齐王田广认为使者郦食其是刘邦派出当幌子的,诱骗自己放松军备,才让韩信出兵击败的,所以齐王田广杀了使者郦食其,这算是使者成功劝说战争,但又因故被杀的典范。

还有个三国时期的故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时,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没办法了,就派出了一个使者拿着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仍然不为所动,也没有为难使者,照样该干嘛干嘛,这也不斩使者的例子。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4

持节使者

历史上,不杀的使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毕竟双方交战,也需要派出使者进行一些沟通,战争不可能无限打下去,连刘邦和项羽这样的死对头也是鸿沟协议,双方签定暂时和平条款,这些事都是使者去办的,使者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协商双方战争的停止、俘虏的交换、协议的签定、利益的谈判等等,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

三、斩杀使者的情况

当然了,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但比不杀的使者的情况稍微少一点,斩杀对方使者是需要向敌方传达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就是:我方一定要将战争进行下去,等着开战吧,我不会投降的,斩杀使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升级战争的行为,把战争延续到使者身上。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5

使团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南宋时期,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军攻打合州的钓鱼城,南宋主将王坚与副将张钰紧守城池,抗击蒙古,蒙哥攻打了五个月都没有攻下城池,于是派出使者原南宋降将晋国宝进城去劝降王坚,王坚怒斩使者,等于向蒙古传达了拒不投降的意志,就连大汗蒙哥也战死在钓鱼城下,王坚斩杀使者就是用这种无言的方式表达继续战争的决心,不给蒙古抱有希望。

还有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的事件,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主动示弱之计击败了公孙渊,在大局快在明朗之际,公孙渊派出了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作为使者出使司马懿,希望司马懿能够接受请降,司马懿却一反常态,把公孙渊派出的两个高官使者给斩杀了,以示对公孙渊的心理威慑,之后公孙渊又派出侍中卫演为使者来见司马懿,司马懿这次没有杀使者卫演,而是让他叫公孙渊当面来投降。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6

使者

从司马懿的事件看,杀不杀使者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由当时的战争形势所决定,并没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约束,完全是看当时的战争情况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一心对敌方表达决战到底的意思,就完全可以杀了对方使者来促成,如果想要快速结束战争,一般情况不会杀害对方使者,而是会与使者积极沟通情况,解决战争。

总结

后世的战争中,早就没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约束了,杀不杀使者,取决于自己一方怎样的政治目的,杀使者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抗议和战争的宣言,是会扩大战争的,不杀使者说明双方愿意控制战争,不让战争升级,或者有限度的战争,这都取决于政治目的,而不是这句约束的话。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源于周礼,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但顾念周天子和礼法有很多的战争礼节,不光不能斩杀来往的使节,还要列队欢迎好酒好肉相待,开战的时候双方都是你来我往彬彬有礼。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7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条规则不仅仅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而且还是现代国际法的规定。在现代《战争法》法中明文规定了军使的待遇:

军使是奉交战一方的命令,前往敌方进行谈判的代表。《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规定:军使以白旗为标志。军使及其随员(翻译、号手、鼓手等)享有不可侵犯权。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呢?如果违反了这样的规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8

一、使者的使命。

使者是用来沟通两个势力之间的外交人员。这些使者都肩负着两个势力之间的外交使命。在和平时期,使者的任务就十分重要,而到了战争时期,使者的任务就更加重要,有时甚至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的兵法就明确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交,就是以外交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而伐交的主要施行者,就主要是这些使者。因此,这些使者也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是外交这个无形的战线上的战士,一个优秀的使者,所起到的作用有时会超过千军万马。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9

我们可以在古代的记载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在战国年代,很多纵横家都担任过使者。最出色的就是苏秦、张仪。他们两个一个合纵六国,一个连横各国,极尽各自的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和他们这些战略家相比,更多的是沟通双方势力的使者。尤其是处于战争状态下,双方的使者。这些使者穿梭于火线,把自己一方的要求告诉对方。他们有的是和平的使者,而更多的是外交战的战士。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0

比如著名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看破了诸葛亮后勤补给的困难,坚守不出,使得诸葛亮无法和司马懿进行决战。在无奈的情况下,诸葛亮就派出使者,把一套女人穿戴的巾帼送给司马懿,以示侮辱,逼司马懿出战。

这个诸葛亮的使者就是外交上的战士,他很可能就会因为他的这个使命死于非命。但是,司马懿并没有上诸葛亮的当。他不但没有杀使者出兵,反而招待使者。可惜诸葛亮的这个使者有勇无谋,无意间泄露了诸葛亮身体欠佳的秘密,反而更加坚定了司马懿坚守的决心。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1

这一次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谋略对抗,司马懿取得了胜利。而交锋的人员,就是诸葛亮的这个使者。因此,使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斩杀使者的情况及带来的后果。

那么,既然使者是双方的一种战争手段,留下使者的性命,保证自己的作战权利是一种明智之举。可是,为什么在历史上,还有很多斩杀使者的事情呢?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一方和对方势不两立,完全没有调和的可能时。斩杀使者,已经成为一方统帅,为了集中意志,提振士气所采取的手段。在斩杀使者后,自己一方就全部认清了实际情况,不再抱有任何和解的幻想,只有死战到底的一条路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2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时,曹操派使者来见周瑜。周瑜连送来的书信都不看,直接撕了,还把使者斩首。鲁肃以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相劝。周瑜说,斩使以示威,于是将曹操的使者斩首。曹操得知周瑜撕书斩使,大怒发兵,被周瑜打败。

在这里,周瑜杀曹操的使者不是无礼,也不是没有算计。这是因为当时东吴上下被曹操的威势所压倒,很多人都要求投降。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自己阵营意见不一,心怀胆怯,正是犯了兵家大忌。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3

曹操这个时候派使者前来送信,无非是以威势相加的劝降信。周瑜毁书斩使,正破了曹操的外交伎俩。这样一来,东吴上下就没有了退路,只有抗曹的一条路。意见统一,士气大振的东吴军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顺利的打败了曹军。

另外还有一种斩使的情况比较特殊,不过也属于外交谋略的一种。在东汉初年,刘秀讨伐隗嚣。隗嚣手下的大将高峻因为曾经投降过刘秀,害怕报复,坚守不下。刘秀派寇恂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去招降高峻。高峻心里犹豫,于是派自己手下的军师皇甫文来见寇恂。寇恂见皇甫文言辞傲慢,于是不顾其他人的反对,下令将皇甫文斩首。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4

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高峻得知皇甫文被杀后,随即投降了。这是因为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高峻对他言听计从。皇甫文一死,高峻就失去了倚靠,只得投降了。

三、结语: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战争中双方共同的需要。这是双方进行外交战的必要手段。只有双方的外交渠道畅通,双方才能施展各自的计谋。使者,也是战斗在外交战线上勇敢的战士,他们随时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5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使者被杀也是谋略的需要。这里面有着双方统帅的博弈。比如,诸葛亮出使司马懿的使者,就抱着必死的信念去的。如果司马懿杀了诸葛亮的使者,他就正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因此,使者的死活,也要看军事谋略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论。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指两国交战之期不得杀害一方派来送信的使者。

第一,主要是继承战争文化。我国的战争文化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成型了,那时候对发动战争有着很多的讲究,必须要站得住道义。

周武王伐纣就是因为纣王“失道”,这样周武王就理直气壮的联合周边诸侯讨伐纣王。而周朝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也就是周礼,其中也包括了战争规范。

第二,表现精神气概,古时候讲究的是英雄气概,杀掉来使会显得未战先怯,在战场上没有了勇猛的气概,这仗就不用打了。

第三,来使也是手无寸铁。使者的作用就是送信,是没有攻击性的,此时的使者与老弱妇孺也差不多。而杀掉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者,这会让人们所不齿。

第四,用作疑兵之计。使者的作用也有刺探军情的意味,战场之上斗智斗勇,经常会将计就计放出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让使者上当,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赤壁之战时的“蒋干盗书”。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图16

扩展资料:

军礼在我国古代亦称“兵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西周时期的军礼为“五礼”之一,即吉、凶、军、宾、嘉。古代“军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

从西周来看,主要是指军队和军人的行为规范、礼仪形式,既包括交战的规则,也包括了军队中的各类礼仪和纪律。这些礼仪在当时也是维持军事纪律、保证军事行动效率的重要制度。兵法云: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乃至战败都有礼。

“退避三舍”是一种礼;“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是一种礼;“击鼓而进”是一种礼;“鸣金收兵”是一种礼;打了胜仗,奏凯乐,唱凯歌,是一种礼;打了败仗,竖白旗,甚至缴械投降,也是一种礼。正所谓礼仪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中的文化内蕴和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外化仁德,锻造正义之师;彰显节义,陶冶军人情操;明确尊卑,严格军纪制度。

以上就是关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