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东汉三公指哪三公,古代的三公指的是哪三公

发布:小编

东汉三公指哪三公

东汉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

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

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

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

古代的三公指的是哪三公

古代的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

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4、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汉代的三公是什么意思

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东汉以司徒、司空、司马为三公。

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管理国家监察事务。

司徒,东汉时掌管教化;司空,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司马,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

东汉的三公是哪些人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东汉三公指哪三公,古代的三公指的是哪三公图1

扩展资料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

丞相,有时称“相国”,乃汉朝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最高,为汉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最大。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丞相府中有“百官朝会殿”,皇帝与其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除此之外,丞相还执掌全国的行政事务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权。

这种局面一直到了汉武帝才有所变化:武帝初年,外戚田蚡为丞相,他凭借皇帝舅舅的身份不断扩大丞相的用人之权,引起汉武帝的不满。

此后,武帝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分割丞相手中的权力。所以自武帝之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大大削弱。到了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地位在大司马之下,为第二位高官。

东汉的三公是哪些人

东汉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介绍分别如下:

1、太尉: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2、司徒:汉光武帝即位,置司徒官,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3、司空:汉光武帝即位,置司空官,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以上就是关于东汉三公指哪三公,古代的三公指的是哪三公的全部内容,以及东汉三公指哪三公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